外压荷载测试仪是用于评估建材及混凝土制品抗压强度的专业设备,其测试流程严谨且系统化,具体操作步骤如下:
1.样品准备阶段
试样选取与预处理:根据工程需求或标准规范(如立方体、圆柱体等形状),从同一批材料中随机抽取代表性试件。确保表面平整无缺陷,必要时进行打磨或清洁处理,以消除可能影响数据的干扰因素。对于非标准尺寸样本,需提前标注并记录实际几何参数。
环境条件控制:将制备好的试件置于恒温恒湿实验室内静置规定时间,通常要求温度保持在20±2℃,相对湿度不低于50%,使材料达到稳定的饱和状态。此过程有助于减少因温湿度波动导致的测试误差。
仪器初始化检查:开机前确认压力传感器、位移计等核心部件已归零复位,检查液压系统油路是否畅通,排除空气栓塞风险。通过标准砝码对载荷单元进行标定,确保测量精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。
试件定位固定:采用专用夹具或垫块将试件居中放置在承压平台上,调整位置使其轴线与加载装置*全对齐。使用水平仪辅助校正垂直度,避免偏心受压造成的应力分布不均。对于异形构件,可定制适配模具实现精准支撑。
3.加载过程实施
预加载适应阶段:以缓慢速率施加初始压力,观察仪表读数变化并暂停保持数分钟,让材料内部微裂纹充分闭合,同时检验设备的响应灵敏度。此步骤能有效提高正式测试时的数据稳定性。
分级递增加载:按照预设程序逐步增加荷载幅度,每级增量不宜过大,建议控制在总预期强度的1/10以内。实时监控力-变形曲线走势,当接近极限承载能力时切换至精细控制模式,以便捕捉峰值点的精确数值。
破坏模式观测:在整个加压过程中,安排专人全程注视试件形态演变,重点记录开裂位置、裂缝扩展路径及最终溃败形态。配备高速摄像机可完整记录动态破坏过程,为后续分析提供可视化依据。
4.外压荷载测试仪数据采集与分析
自动记录系统运行:现代测试仪普遍配备计算机接口,能够同步采集荷载值、位移量、应变速率等多项参数,生成数字化特征曲线。人工辅助记录异常现象发生时刻对应的关键数据点,形成双重备份机制。
结果判定依据:依据国家标准规定的判定准则,结合实测得到的极限荷载值计算抗压强度指标。若出现非线性弹性变形、突发性脆断等情况,需结合微观结构分析深入探究原因,而非单纯依赖数值结果。
5.后续处理与报告编制
残骸整理归档:小心清理破碎后的试件碎片,分类保存典型断口样本供宏观拍照和微观检测使用。清洗承压板表面残留物,检查压头磨损情况并及时维护更换。
综合评价输出:汇总所有测试数据,绘制应力应变全貌图,标注重要拐点及其对应的物理意义。撰写技术报告时应包含原材料信息、养护制度、试验条件、实测值汇总表及统计分析结论等内容,确保结果可追溯性和可比性。
